高一生物必修1第5章练习题2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已知1 mol葡萄糖通过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为2 870 kJ,其中1 161 kJ的能量储存在ATP分子中(ATP分子中的一个高能磷酸键水解释放的能量为30.54 kJ/mol)。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1 mol葡萄糖通过有氧呼吸可以产生19 mol ATP
B.有氧呼吸产生的ATP主要来自第三阶段
C.有氧呼吸产生的能量中约有40%可以被需能的生命活动所利用
D.有氧呼吸产生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了
2.若酵母菌呼吸消耗的O2与释放CO2的量如图所示,图中四种状态下,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与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的比值,正确的是( )

A.甲,1/5 B.乙,1/3 C.丙,2/3 D.丁,2/3
3.将一些苹果储藏在密闭容器中,较长时间后会闻到酒香。当通入不同浓度的O2时,其O2的消耗速率和CO2的产生速率如表所示(假设细胞呼吸的底物都是葡萄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氧浓度(%)
|
a
|
b
|
c
|
d
|
e
|
CO2产生速率(mol·min-1)
|
1.2
|
1.0
|
1.3
|
1.6
|
3.0
|
O2消耗速率(mol·min-1)
|
0
|
0.5
|
0.7
|
1.2
|
3.0
|
A.氧浓度为a时,细胞呼吸只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B.氧浓度为b时,较适宜于苹果的储藏
C.氧浓度为c时,有氧呼吸产生CO2的速率为0.7 mol·min-1
D.氧浓度为d时,消耗的葡萄糖中有1/4用于无氧呼吸
4.下列关于有氧呼吸过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全过程必须有氧参与,并且始终在线粒体中进行
B.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产生大量的[H]和ATP
C.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分解成CO2和H2O,产生少量的ATP
D.第三阶段是[H]和氧结合产生H2O,同时生成大量的ATP
5.如图所示为真核生物细胞呼吸的部分过程,可以在细胞质基质中发生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从内地到西藏旅游,到达西藏后很多人会出现乏力现象,原因是在缺氧的环境下细胞呼吸作用的方式发生了改变。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无氧呼吸增强,导致内环境乳酸增多、pH略有下降
B.无氧呼吸增强,导致细胞释放的能量减少
C.细胞质基质产生的能量增多,线粒体产生的能量减少
D.由于氧气缺乏,导致有氧呼吸第一阶段产生的丙酮酸减少,影响了第二、三阶段的进行
7.如图表示某植物细胞内的代谢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X,Y物质分别代表三碳化合物和五碳化合物
B.①④过程可以产生ATP,②③过程需要消耗ATP
C.①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②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
D.①②③④四个过程既不消耗氧气也不产生氧气
8.下列有关呼吸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呼吸必须在酶的催化下进行
B.真核细胞内有氧呼吸产生的[H]在线粒体内膜上与氧结合生成水
C.无氧呼吸不需要O2的参与,该过程最终有[H]的积累
D.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释放少量能量,合成ATP
9.图中①、②代表有氧呼吸的相关场所,甲代表有关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C6H12O6—→①—→甲—→②—→CO2
A.①和②都具有双层生物膜
B.②中所含的酶在乳酸菌中都能找到
C.①和②中都能产生[H]
D.甲一定进入线粒体
10.将酵母菌研磨成匀浆,离心后得上清液(细胞质基质)和沉淀物(含线粒体),把等量的上清液、沉淀物和未曾离心的匀浆分别放入甲、乙、丙三个试管中,各加入等量葡萄糖溶液,然后置于隔绝空气的条件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试管中最终产物为CO2和H2O
B.乙试管中不发生反应
C.丙试管内有大量的ATP产生
D.丙试管中无CO2产生
11.如图表示某植物非绿色器官在不同氧气浓度下氧气的吸收量和二氧化碳释放量的变化情况,根据所提供的信息,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N点时,该器官氧气的吸收量和二氧化碳的释放量相等,说明其只进行有氧呼吸
B.M点是贮藏该器官的最适氧气浓度,此时无氧呼吸的强度最低
C.该器官呼吸作用过程中有非糖物质氧化分解
D.L点时,该器官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是细胞中的线粒体基质
12.(多选)为研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某生物小组制作了如图中a~f所示装置,下列判断合理的是( )

A.若a装置液滴不移动,b装置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仅进行无氧呼吸
B.若a装置液滴左移,b装置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仅进行有氧呼吸
C.连接e→c→d,给装置通空气,d中石灰水变浑浊,可验证酵母菌进行了有氧呼吸
D.f放置一段时间后,连接f→d,d中石灰水变浑浊,可验证酵母菌进行了无氧呼吸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
13.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酵母菌发面蒸馒头,某学生想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设计了下列实验,请你帮助他完成有关内容:
(1)实验目的: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
(2)实验原理:细胞的不同呼吸方式释放的能量多少不同,但每种方式所释放的能量中都有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从而导致细胞周围的环境温度升高。
(3)材料用具:酵母菌培养液、质量浓度为0.1 g/mL的葡萄糖溶液、液体石蜡油、蒸馏水、保温瓶、温度计、棉花。
(4)实验步骤:
①将质量浓度为0.1 g/mL的葡萄糖溶液加热沸腾后冷却备用;
②取3只保温瓶,编号为A、B、C,并将C瓶设计为对照;
③在3只保温瓶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葡萄糖溶液;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3个保温瓶中均放入温度计,用棉花轻轻塞上瓶口,并保证保温瓶通气;
⑥24小时后观察并记录3个保温瓶中温度的变化。
(5)预测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
若A瓶温度>C瓶温度,B瓶温度=C瓶温度,则__________;
若B瓶温度>C瓶温度,A瓶温度=C瓶温度,则__________;
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某同学也想以酵母菌为实验材料探究相关问题,请你帮他设计探究性实验课题名称:________。
14.图中曲线A表示某人在短时间内剧烈运动及其前后的实际耗氧量,曲线B是根据其运动量的大小计算出的耗氧量理论值,请据图回答问题。

(1)在2~3 min时,曲线A大大低于曲线B,这是因为人体此时能量的供应来自________、________和体内储存的高能物质的分解等生理过程。
(2)在3~10 min时,曲线A高于曲线B,表明肌肉疲劳的恢复过程需要________。
(3)研究发现,运动中在血糖浓度下降的同时,血液中脂肪酸浓度也下降,原因是________。
(4)运动中骨骼肌的血流量增加,可使骨骼肌细胞及时获得________,加快代谢废物的运输;同时皮肤的血流量也增加,这样有利于________。
(5)运动中骨骼肌细胞产生的大量乳酸,绝大部分随血液进入肝脏,在肝细胞中转变成其他物质,其意义是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如图是真核细胞内呼吸作用过程的图解,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物质X是________,它可以通过植物的________作用产生。
(2)物质Y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发生的颜色变化为由蓝色变成绿色再变成________。②和⑤过程中物质Y产生的场所分别是________。
(3)人体内不能进行________(填序号),过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在细胞呼吸过程中,实现的能量转换是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转化成________。
(5)花盆里的土壤板结后,需要及时松土,其目的是促进________(填序号)过程的进行,从而产生大量能量,有利于________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