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临川一中2016届高三历史总复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时间:60分钟 满分:8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总计30分。)
1.1931年苏联购买了美国机器出口总量的50%,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70%,苏联购买的机器占到当年世界机器出口总量的30%。到1932年苏联购买英国的机器占到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 90%,苏联购买的机器占到当年世界机器出口总量的50%。这主要说明( )
A.苏联利用西方国家爆发经济危机的有利时机发展工业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取得成效
C.西方国家以邻为壑转嫁危机
D.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互相帮助
2.下图反映的是某一时期各国工业总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比例的情况。据图中数据判断,当时苏联正处于( )

A.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
B.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
C.第三个五年计划实施时
D.苏德战争爆发时
3.“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列宁评价的这一政策( )
①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
②属于适应战时需要的军事性措施
③是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
④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列宁谈新经济政策时说“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这句话说明:( )
A.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反动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符合当时生产力水平的
C.苏俄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经济是为了最终建立社会主义经济
D.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政策
5.在三年内战结束后,列宁说:“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拄着拐杖走路了。”这里的“拐杖”是指( )
A.没收地主土地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D.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6.在苏俄(苏联)实施的农业政策或措施中,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最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是( )
A.余粮收集制
B.固定的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7.波兰历史学家伊萨克﹒多伊彻谈及苏联(俄)历史上的某次饥荒时,这样说到:“他们(农民)屠宰的牝牛有1500多万头,绵羊和山羊约4000万只,猪700万只、马400万匹。全国牲畜减少了一多半。”造成饥荒的原因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农业集体化运动
8.1922年农民契可夫在完成固定的粮食税后,把余粮运到苏俄的一个集市上出售,当地政府官员的正确态度是( )
A.增加税额 B.处以罚款 C.限量交易 D.放任自由
9.勃列日涅夫指出:农业改革要“必须坚决抛弃行政命令、包办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领导者和专家的工作的做法,根除华而不实和喧嚷的表现”。这表明当时苏联政府( )
A.把农业作为改革重点
B.认识到现有体制的不足
C.政治倾向发生了转变
D.基本放弃旧的经济体制
10.列宁谈到新经济政策时曾说过:“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关于这一说法,正确的是( )
①新经济政策是一种临时性的后退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适合当时生产力水平的
③俄国要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必须先部分恢复资本主义
④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政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③④
11.口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以下苏联(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口号按出现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② “开垦、开垦、再开垦”
③“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
④“延缓速度就是落后”
A.①②③④ B.③④②① C.③②④① D.④③①②
12.斯大林说:“我们之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苏联取消新经济政策是因为该政策( )
A.不能迅速推动工业化
B.不能使苏联过渡到社会主义
C.发展了资本主义
D.发展了小农经济
13.1930年代上海《申报丛书》如是描述某经济政策:“解放了个人的商业和个人的工业之束缚,对于农民废止了生活必需量以外的谷物强制征收。”据此推断,该经济政策( )
A.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卫了新生政权
B.允许自由贸易促进了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C.使美国逐步走出经济大萧条的阴影
D.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14.标志着苏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与具体国情相结合的是( )
A. 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制定出新宪法
C. 采取新经济政策
D.完成“一五”计划
15.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认为( )
A.苏联模式比新经济政策退步了
B.中国比苏联先搞清楚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C.实行新经济政策是对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次有益探索
D.中国必须长期实行新经济政策这种模式
二、非选择题(50分)
16.(26分)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法美能够率先开始工业化,主要原因是从它们的传统社会内部自发地产生了推动工业化的因素,其特征是通过自由市场的杠杆作用,推动了工业化,形成了内生型的自由主义工业化模式。……现代私有制与充分自由化的市场为经济增长开辟了广阔天地,但是现代经济生活的自由放任带日益严重的社会失控,这样市场上显示的生产过剩危机与发展中贫富差距增大,便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在本世纪给所有国家都带了强烈的影响……推动了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
——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1993年出版
材料二:苏联工业化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模式,……这种类型的工业化伴随着高度的独立自主,带有强制性,并能充分动员群众。这是一种在内部自发经济动力不足的条件下以非常手段进行的赶超型工业化道路。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上,其资金积累的唯一是农业,以牺牲农业的利益达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粗放型经济的发展。这样做必须借助于强化中央政权对市场和贸易的统制,并在一段时间内以强制性的方式割断与世界经济体系的联系,行政部门对经济的控制越强,经济本身增长的能力便相应地越弱,从而导致增长的速度最终缓慢下。苏联创造的工业化模式在二战以后为众多社会主义国家所仿效,它无论在所有制形式上,还是在经济组织和刺激机制上,都表现出较高的效率。
——钱乘旦等著《世界现代化进程》1999年出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法美 “古典”发展模式的经济指导思想是什么?根据材料归纳这种发展模式存在的弊端。(4分)
(2)材料一中的“结构性矛盾”在20世纪给美国为首的国家带强烈的影响指什么?20世纪30年代美国开始修正“古典”发展模式的标志和方式是什么?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是如何修正自身发展模式的?(8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模式的弊端。20世纪80年代以及90年代初,中国修正这一模式各有哪些主要表现?(8分)
(4)西方国家与中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修正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从中得出什么启示?(6分)
17.(24分)市场因素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经济乃至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进行了各种探索,积累了经验,也留下了不少教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善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6分)
材料二: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两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感到陌生。……最近十几年里,对我们日常生活以及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影响最大最深刻的莫过于市场了。……
——梁治平《市场·国家·公共领域》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最近十几年”中国的市场经济又是怎样建立起来的?(10分)
材料三:1944—1951年间,美国与其他先进的工业化民主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建设。战后秩序的制度化因之在范围上大大超过了以往,涵盖战后联盟间的经济稳定、贸易、金融、货币和政治、安全等关系。
——[美]约翰·伊肯伯里《大战胜利之后》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在“战后秩序的制度化”方面的表现及动机。(8分)